导读: 近日,Automotive News发布了2022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其排名依据是2021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面向汽车制造商的销售额。相比2021版榜单,今年的榜单有更多中国企业上榜。
第77位-五菱工业
五菱工业较去年提升了4名,排名第77。五菱工业成立于2007年,是五菱集团与香港上市公司五菱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共同设立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五菱工业充分吸收股东双方的优势资源,秉承五菱集团三十多年汽车设计与制造的丰富经验,充分依托香港便利的海外融资平台优势,专注于生产和销售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和整车。
五菱工业有柳州、青岛两大生产基地,形成年产130万台套微型汽车零部件、80万台汽车发动机、5万台整车的标准产能。作为中国西南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五菱工业下辖车桥厂、制动器厂、冲焊件厂、车身附件厂、塑料件厂、座椅厂等六个专业工厂,产品覆盖六大模块十八大类数百个规格品种。
第81位-诺博汽车系统
诺博汽车系统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河北保定,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座舱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覆盖汽车智能座舱、外装、橡胶三大系统, 涵盖汽车电子、汽车座椅、内饰、外饰、橡胶5个品类。公司在全球拥有14000余名员工,21个工厂, 9大研发中心。在2021年该公司实现销售额153亿元,年产能可实现380万台套,今年3月还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了新工程中心。
资料显示,公司董事长郑春来出生于1970年,早在1991年就踏入了汽车圈,至今已有30年。他曾于2007年被提拔为长城汽车的副总经理,以37岁的年龄履新长城二把手,其在该职位上工作了十年之久,主要负责长城汽车的减震、座椅以及内外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第82位-敏实
敏实集团是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老兵,主要经营两大业务:汽车零部件和工装模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包括金属及饰条、塑件、铝件和铝电池盒产品;工装模具业务则主要包括汽车外饰件、车身结构件在开发、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模具与夹具。
根据公司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集团营业额达到约139.19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1.7%。展望后市,敏实集团增长看点颇多。2021年公司新业务承接创新高,年化营业额达到106亿元,海外业务占比达到53%,创新产品占比达到46%,新能源车占比达到56%,订单完成度超过年中预期。另据了解,敏实集团目前全部在手订单达到1500亿元,其中电池盒占比达到29%,有望为公司后续业绩放量注入动能。
第85位-安徽中鼎密封件
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鼎工业园,法定代表人为夏迎松。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空气悬挂系统、轻量化底盘系统、流体管路系统、密封系统等。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77亿元,同比上升8.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5亿元,同比上升95.96%;除了跻身“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100强”以外,公司还上榜了“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行业50强”。
第90位-拓普
拓普集团成立于1983年,是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致力于汽车动力底盘系统、饰件系统、智能驾驶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研发与制造。
拓普早年以减震降噪(NVH)产品起家,不仅服务于吉利、奥迪以及宝马等传统汽车造商,还在前几年成功打入特斯拉的供应链,为其提供悬挂铸造件等部件,此后还成为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的零部件供应商。据悉,拓普集团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114.63亿元,同比增长76.05%,净利润10.17亿元,同比增长61.93%,基本每股收益为0.93元。
第93位-德赛西威
德赛西威同样也较去年提升了4名。德赛西威是国际领先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之一,致力于成为出行变革的首选伙伴。德赛西威持续投入和专注于电子化和集成化的产品与技术,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领域的整合,为全球客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智慧出行解决方案。
年报显示,2021年德赛西威实现销售额95.69亿元,同比增长40.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3亿元,同比增长60.75%。据悉,德赛西威主要有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网联服务三大业务板块。2021年这三大业务板块的营收情况具体如下:智能座舱业务营收:78.93亿元,同比增长33.52%;智能驾驶业务营收:13.87亿元,同比大涨94.78%;网联服务及其他业务营收:2.89亿元,同比增长65.1%。在过去一年里,德赛西威突破路特斯、PSA Stellantis等新客户,并获得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众多主流车企的核心平台项目订单,全年获得年化销售额超过120亿元的新项目订单,同比增长超过80%。
强者恒强,行业“内卷”愈演激烈
总体来看,排行榜单的前五名供应商依然稳坐宝座,博世、电装、采埃孚、麦格纳和爱信蝉联Top 5,且位次顺序较去年并没有变化。尤其是博世,已经蝉联了10年冠军宝座,这也说明其作为企业零部件头部玩家,哪怕是近两年汽车行业因为“缺芯”等问题影响下,依然能够掌握市场话语权。
其次,观察多家企业年报数据可以发现,终端车企日益内卷,也正因为如此,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智能化配置也逐渐成为了车企高要求的方向。可以看到新势力车企通过硬件预埋的方式搭载了大量的智能化硬件,如今传统燃油车企也不甘示弱。车企们通过给汽车装上智能化硬件,之后通过在线软件升级(OTA)的方式提高智能化程度,所以加速智能化配置上车是车企争夺用户、抢占市场的必然选择。
此外,当前汽车行业呈现出一种“硬件先行,算法靠后”的发展态势,也给汽车中上游的电子零部件领域带来了更高的确定性成长机遇。
从电动化来看,电动汽车的“三电系统”带动IGBT、SiC等功率器件,以及连接器、PCB、被动元件等基础电子零部件的需求大幅增长。预计IGBT 2030年全球和中国新能源车用IGBT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50亿美元和76亿美元,相比2020年的9亿美元和4亿美元分别翻了17倍和19倍,而国内厂商在车用IGBT领域的市占率还不到10%,增长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从智能化来看,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依赖智能座舱以及车身智能化的发展,从而带动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HUD(平视显示系统)的发展。预计2021-2030年感知层车载摄像头的市场规模将从320亿元增长至1698亿元;毫米波雷达的市场规模将从398亿元增长至1309亿元;HUD预计2025年全球和中国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385/125亿元。
总而言之,当前长城、长安、 吉利、理想、小鹏、零跑等多家自主车企对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认可度逐步提高,订单放量加速国产替代进程。长期来看,汽车零部件自主核心技术掌握及生产供应自主可控也是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国产替代背景下,本土品牌量价齐升有望加速度撬动零部件板块万亿市场增量。